浅谈“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浅谈“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参考视频:YouTube-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作者: 瑞·达利奥 (Ray Dalio)
本文观点只是我个人的简单想法,请辩证看待,欢迎指正!
前言
曾经我在QQ空间里看见了某位朋友发的一条说说:谁能告诉我在钱数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问题可以简化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市面上的钱变多了,那钱是如何变多的呢?
想要钱变多,那直接疯狂印钱就行了,但是不合理的印钱只会让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所以,一定有个内在规则,在合适的时候,也就是市场需要更多的钱的时候再去印适量的钱,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这个规则是什么呢?让我们来浅谈一下。
信贷
试想这样一种情况:小王现在手里只有1000元,可是小王想为女朋友买一个价值2000元的口红,如果非买不可的话,能让小王合法的,快速的得到1000元的方法就只有借贷(向亲人索要,变卖财产等特殊方法没有一般意义)。
何为借贷?
什么情况下你会借给别人(除了亲朋好友)钱?当你相信他会按约还钱的时候,往往还有附加的利息。这里,你因为相信别人会按约还钱,所以借钱给了他,这其实也是一笔交易。别人用信用向你换了钱,我们称之为借贷,通过借贷就产生了信贷。
注意,借贷是动词,指借钱的动作,借贷的结果是,借款方获得了一笔钱,被借款方获得了信贷,信贷是名词,如果以后借款方会按约还钱并支付利息,信贷就代表的是那部分利息的价值。
银行
现在我们知道,信贷是具有价值,有价值就可以用来交易,可问题是:你因为某些原因相信借款方会按约还钱并支付利息,但是其他人不相信啊!这样,你与借款方所产生的信贷就只在你二人间具有价值,在其他人那里不具备价值。
如何让信贷可以广泛的交易?
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大家都相信这个信贷具备价值,而这个信贷的价值所代表的是借款方未来会按约支付的利息,也就是说,需要让大家都相信这个借款方能够在未来按约还钱并支付利息。
可是,让所有人都认识一下这个借款方,显然不可能,我们就需要一个**“中间人”,大家都信任这个“中间人”,并且都只向这个“中间人”借贷,那么借贷所产生的信贷**的价值,就会被所有人认可,信贷就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并交易了,也就变成了“钱”,市场上的钱也就变多了。
不难想到,银行天生就适合做这个**”中间人“,银行具有充足的钱出借,并且一般会与政府合作,得到较高公信力的同时颇具“执行力”**。
杠杆
回到一开始的情况,小王向银行借了1000元并且约定一个月后偿还包含利息的1100元,小王凑够2000元后给女朋友送了她心爱的口红,女朋友很开心,晚上女朋友狠狠地“奖励”了小王,小王也很开心。可是小王一个月只能赚1000元,第二个月赚的钱全部偿还给银行后还差100元,小王便想再借100元来“拆东墙补西墙”,可这时因为小王违反了与银行借贷时签订的条约,银行不再信任小王了,小王无法再借贷100元了。最终小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而小李不一样,小李虽然月薪也只有1000元,但小李积极进取,想要提升自己,于是小李也向银行借了1000元并且约定一个月后偿还包含利息的1100元。但小李并没有女朋友,于是将凑够的2000元全部用来给自己买书、升级设备、锻炼身体等等,最后小李因为自身实力的提升,将月薪提到了3000元!
后面,小李因为按时偿还债务,并且提高了月薪,所以银行提升了小李的信用等级,小李可以借更多的钱,用更多的钱来提升自己的实力,然后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通过较少的钱来撬动较多的钱就要用到杠杆,向银行借贷只是杠杆的一种方式,更显而易见的是炒股,企业许诺你现在购买它们的股份,以后会返还你更多的钱,本质上也是企业在向你借贷。
放眼整个社会,想要经济发展,就一定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杠杆,理想情况下,会像小李一样稳中向好,迎来经济的大发展。但往往事与愿违,如果通过杠杆撬动了太多的钱,就会像小王一样,陷入经济衰败的怪圈:
大家赚到的大部分钱都要用来偿还用杠杆所撬动的大量的钱,大家只有少部分的钱可以用来购物,导致企业能赚到的也钱越来越少,企业就会降低工资,同时裁员,导致大家赚到的钱更加少…….
同时,社会的公信力大幅下降,银行不相信大家能偿还更多的债务,人们借不到钱,只能变卖家产,经济形势不好,导致人们必须要低价贱卖家产才能卖出去。人们发现自己拥有的大部分钱财都要用来偿还因为杠杆所撬动的大量资金,就好像自己的大部分钱都是虚假的,如同泡沫一般!其实这种情况,就是被称之为经济泡沫。
去杠杆
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永远像小李一样好,当经济开始像小王一样变坏时,就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也就是去杠杆。
不难发现,经济泡沫的产生,就是因为通过杠杆产生了大量的信贷,又因为信贷具有价值,所以让社会上多了很多**”钱“,看起来经济发展很好,一旦杠杆过大**就会产生经济泡沫,爆发金融危机。
既然问题在于信贷过多,大家无力偿还,那就很容易想到解决办法了(往往是多个方法结合使用):
1.消除债务
欠钱太多?无力偿还?那就…….不还了把!
这种方法当然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的取消部分债务,让本就比较有钱的银行吃点亏,也不是不可以。
好处是,可以极速的去杠杆,同时还能坑一波富人,降低贫富差距。
坏处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毕竟这种“掀桌子”的事,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资源再分配
这个方法比第一个更狠,虽然说经济形式不好,但是富人因为基础比较大,所以富人还是比一般人要有钱的多,所以只需要将富人的钱分出来一部分给大家就好了。
好处是,可以快速的去杠杆,同时还能坑一波富人,降低贫富差距。
坏处是,难度太大,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3.国债
想要让经济从**“小王”变成“小李”,就要让小王能够借到钱,并且把钱用在提高自身上。可是,银行已经不相信小王了,银行也不愿意承担这份会破产的风险,这时,就需要一个愿意相信小王,又能被银行相信的“第三者”**来向银行借钱,然后让小王“正确”的使用。
显而易见,这个**“第三者”就是国家政府**,政府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公民,不然就“玩完”了。政府所具备的极高的公信力可以让银行(或者说是中央银行)愿意借钱(一般也没得选),形式一般是:
政府会发行国债,银行进行购买(一般需要先印钱),政府也就得(借)到了大量的钱,然后政府会通过社会福利、基建、补贴等方式让这笔钱流入市场。大家手里的钱变多了,就可以开始从“小王”变成“小李”了!
好处是,可以较稳定的去杠杆。
坏处是,钱太多了容易造成通货膨胀,不好把握。